本篇文章1306字,读完约3分钟

 

美术的叙述,是笔端的浪漫,也是艺术的记忆,落笔于纸,精雕以刀,方寸之间,再现另一重生命,突破时空与地域的局限,让每一个观者得以在美的世界里汇聚,而毛邦权,则是无数个美术宇宙里最富有创造力的一个灵魂。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毛邦权,以制茶为业的母亲氤氲了他周身清澈独特的气息,长于山清水秀之中的他,很早就显示出了过人的绘画艺术天赋,从简单的模仿,再到质朴的写生,小小的毛邦权用纸笔描绘他心中那个自由飞扬的异世界,而他的天赋也很快引起了母亲赵梓秀的注意,她惊讶于儿子笔下那个充满想象的美丽宇宙,于是毅然决定发扬他的天分,送子拜入 门下为徒。

 

 

走上绘画艺术之路的第一站,毛邦权被水墨交错,写意精妙的中国画所吸引,幼小的孩童凭借着一腔热爱与毅力,无论严寒酷暑,始终坚持恩师的嘱咐,“日日画,日日思,日日精。”而他笔下的艺术世界也初见端倪,年仅12岁的毛邦权便举办了自己的国画习作展,一副水墨《芭蕉与麻雀》以灵动细腻的笔触,颇具意趣的线条,生动的定格了树下雀鸟的憨态可掬,颇有几分“明月别枝惊鹊”的古家风度。

 

 

随着年纪的增长,毛邦权的阅历与绘画的功底也不断的深厚起来,此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一个单一的世界,他想用手中的画笔洞悉本质,想自由自我,想不断超越……年轻的他想得到,做得到,他的画笔,也落的到。

就读于广美附中期间,毛邦权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中国艺术特有的诗意美感与抽象绘画作品相结合。向古人学习使用意象和留白,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也同西方美术家取材真实与立体,达到“毫秒精微”的美感。于是他跨域文化与时代的边界,将创作重点放在了线条的勾勒与几何形状的表达上,使得他的作品变成一种抽象的视觉体现。

这是毛邦权的艺术作品《枯燥生活》。他利用勾线笔、水彩与卡纸描绘了黄边村青年的现状。

机械、麻木而重复的劳动,被毛邦权以线条与极简的方式展现出来,冷淡的高度灰与意象的白组成了画面的全部,而如图这般对事物的几何化描述是一种含蓄而富有外延性与想象力的表达方式,且不说造型上的准确,单单几笔就足以勾勒出情绪,全篇的故事性体现就得益于此,也是毛邦权的功力所在。毅然决定发扬他的天分,送子拜入 门下为徒。

 

 

就现在看来,毛邦权的成功似乎在于他的天赋,但天赋者众,能够跨越艺术流派的鸿沟,实现艺术再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踏上艺术之路起,毛邦权就失去了很多:玩乐、自由、嬉闹、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社交都需要给绘画让步,他时常一整天都坐在画布前冥思苦想,也时常背着画笔、记事本跑到各个地方去采风,画坏了的笔,磨破了的手,五颜六色的画布和调色盘……他的每一步都走的踏实笃定,仰望艺术的星空,也脚踏辛勤的土地,这也让他顺利的考入伦敦大学,在大洋彼岸,继续他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创造。

林语堂曾说过:“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此话用来形容毛邦权可谓是恰如其分,他的画极致简约,抛却骄傲与技巧,用极尽克制和真诚锋利的线条,构建出属于他的理想秩序,聆听万物的回响,驰骋理想,超越感性,精细的拿捏涌动的情绪和变化的节奏。毛邦权形容自己是一个“没有笔才想起画画的家伙”。年轻的灵魂如此热烈而绚烂的以梦为笔,以心为艺,他的灵魂,就是他独一无二的画笔。(栾新秋)